打造有品味的文华课堂 ——课堂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
发布时间 : 2017-09-26 17:22
正所谓品味,首先得有“品”,其乃品质和品位,指课堂最基本的优劣,即是否达成了最起码的“四基”目标: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、基本学科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。“味”乃内涵有味道,指听课者能从课堂中品出其中的味道,或是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,或是教学环节的精美设计,或是学生的精彩互动,或是课堂的灵动生成,或是学科教学的教育思想……这一切都能让人细细品来,回味无穷。学生能在有品味的课堂中,如沐春风,自由呼吸、自然生长、享受学习,你在这有品味的课堂中,能听到生命花开的声音,能闻到拔节生长的力量,能看到思维活跃的光芒。
有品味的文华课堂,首先要从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开始。因为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,它决定着教学行为,不仅是教学的出发点,而且是教学的归属,同时还是教学评价的依据,它既有定向功能,又有调控功能。
到了文华,听了不少课,看了很多的教案,教学目标那一栏,可谓是五花八门,有的是从教辅资料上随便摘抄的,也有的是自己提炼总结的,但在施教过程中,与目标没有太多的关系。也许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,精力都放在了教学过程的实施中,想上出花样,玩出精彩,让学习乐在其中,孰不知,方向目标不确定,就缺少了课堂的主题和中心。
布卢姆说:“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。”上一堂课,首先要明白,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,不要迷失方向,背道而驰,南辕北辙。所以设计精准的教学目标,需要你用心揣摩课程标准,使教学目标科学,精心研读教材,使教学目标精确,细心分析学生,使教学目标有效。
当前,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。一是目标错位,主要表现为主体行为不明,主体意识缺失,“使学生……”,“培养……”,在这样的目标陈述中,教师是使能者,学生是效应者,在新课程背景下,学生是主体,教学目标的陈述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果,即通过教学学生学会了什么。二是目标越位,教学目标虚大空,无实际意义,形同虚设,“通过小组讨论,提高合作能力”,这样的目标可使用于任何课堂上,但任何课堂也难以实现这一目标。三是目标缺位,有些教学目标的设计,只有结果性目标,没有过程性目标,难以实现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的转变。
课堂教学中的“三维教学目标”是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,而不是三种类型。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,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。在课堂教学中,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,它们是统一的有机体。 知识与技能实际上就是“学会”的目标,重在接受知识,积累知识,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,是一种适应性学习;过程与方法就是“会学”的目标,重在掌握方法,主动探求知识,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、新信息以及提出新问题、解决新问题,是一种创新性学习;情感、态度、价值观就是“乐学”的目标,重在关注每一个人,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——“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”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,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。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。
教学目标的确定,要做到全面、具体、恰当。全面,即要关注到三个维度。具体,即指在本节课中能够具体实现的。恰当,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,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,是可操作、可观察、可评价的。要明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,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。如初一主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,重视衔接,打好基础;初二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态度为核心,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创造性;初三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应用能力,提高个性素养,促进整体优化等。
教学目标的陈述一般包括四个要素:行为主体、行为动词、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。
所谓行为主体,是教学目标的承担者即学生,也可以是学生个体,也可以是学生群体,一般采用“谁能……”的描述方式。行为动词,是指学生学习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和特征,行为动词要注意明确、可操作、可测量,尽量用外显性动词加以描述,情感、能力、心理等内隐目标可以用心理特征描述,尽量避免笼统、模糊的术语,如“提高……”、“灵活运用”、“培养学生的……精神和态度”、“了解”、“理解”等。“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”,可以改为“能用尺规作角平分线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”,这样目标更明确,更清晰。行为条件,影响完成规定学习行为所需要的条件或情境,通俗地表达为“在什么条件下”,例如:“用所给的材料探究……”、“通过合作学习讨论,制定……”、“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,体验……”。表现程度,是指学习行为的表现程度或标准,可表达为“达到什么程度”,一般从准确、速度和质量等方面来确定。如“……至少能正确回答80%的题目……”,“……没有错误地说出……”
总而言之,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根本。要想达到高效地教学效果,就要精准的设计好目标,然后开始干,采取行动,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,会让你的课堂越来越有味道。
请你慢慢地尝试吧,不要嫌麻烦,因为精彩而有品味的课堂需要你一生去准备!
王建新
2016年12月19日